背景
1949年10月建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屬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當時的中國由于內戰、資本主義和國民政府的掠奪,經濟變得很脆弱,直接表現為工農業生產下降,交通運輸阻塞。經濟蕭條,百廢待興,可以用“一窮二白”來概括。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以及使新生的政權成功過渡到社會主義。因此,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應運而生。
▲第一個五年計劃圖解
1、社會主義改造
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占了絕對的優勢。
2、基本建設
五年內施工的工礦建設項目達一萬多個,其中大中型項目有921個,比計劃規定的項目增加227個,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產的有428個,部分投入生產的有109個。中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機床、精密儀表、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塑料、無線電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實力。
3、工業發展
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機床產量達2.8萬臺,比1949年增長17.7倍;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糖86萬噸,比1952年增長92%。
4、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發展。五年內全國擴大耕地面積5867萬畝。1957年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6.745萬畝,完成原定計劃101%。五年內全國新增灌溉面積21.810萬畝,相當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積的69%。
5、交通運輸
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干線、復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5萬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6、民生改善
1957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達到637元,比1952年增長42.8%,農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費水平,1957年達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衛生、科學、藝術事業也有很大發展。
▲第一個五年計劃成就示意圖
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步基礎建立
三大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這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一五計劃勝利完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持續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我國的經濟建設開辟了廣闊前途。一五計劃還開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里沒有的,是馬克思主義是上的嶄新畫頁。同時,它還為有計劃地建設社會主義積累了寶貴經驗,從1953年開始的“一五”到2021年開局的“十四五”,五年計劃已經走過了68年,也向世界證明了我們國家頑強的生命力。
▲《土地改革法》受農民的歡迎